时值北方小麦灌浆期,麦田却有了“白穗”,个别麦田情况严重。尽管造成“白穗”的病害,在全世界都有发生,而且国内“白穗”也每年都有,但在今年不利的天气因素影响下,还是重于往年。
今年3月,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《2023年“虫口夺粮”保丰收行动方案》(下称《方案》)指出,预计2023年粮食作物病虫害呈重发态势,要坚决遏制暴发危害趋势,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损失,实现“虫口夺粮”保丰收。
(相关资料图)
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王志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小麦“白穗”的主要原因,一是由穗部病害引起,如赤霉病;二是由根茎部病害引起,从近年情况看,茎基腐病的影响越来越大。
对于小麦“白穗”,有言论认为与秸秆禁焚有关,应该采取小麦青贮、焚烧秸秆的措施予以应对。对此,王志敏认为,不规范的秸秆还田固然会使病菌在土壤富集,有利于病害的发生,但病害的发生、恶化与多种因素有关,比如小麦品种、天气条件、水肥管理、栽培方式等,不能一有病害就归咎于秸秆还田。
小麦“白穗”的原因
当前的灌浆期,既是小麦高产的关键时期,也是小麦病虫害的高发期。近期,网络上出现关于小麦“白穗”的短视频。视频画面显示,有麦田出现不同程度的“白穗”。
其实,小麦“白穗”,是穗部、根茎部遭受病害的表象。其在灌浆期,症状突出。在轻发地块,个别麦穗全白或少量变白。在中度发生地块,麦穗呈点状或丛状,或者成片变白。
小麦“白穗”一旦出现,就会影响小麦穗部的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,无法积累干物质,从而使产量大减。而且籽粒所包含的蛋白质含量也会降低,影响小麦的口感和食用价值。这意味着,小麦产量和品质大受影响。
小麦“白穗”,只能靠预防才能控制其发展。若出现“白穗”就显示危害已经发生,基本无法补救,这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关注。
王志敏称,小麦“白穗”每年都会发生,只是不同年份、不同田块的发生程度不同而已。如果零星出现“白穗”,对产量影响很小。
当然,这与病害情况有关。如果病害防控做得好的话,那么“白穗”发病率就会降低,或几乎不发生。比如,2022年,赤霉病、茎基腐病等暴发程度就均较轻。2023年,北方麦田的茎基腐病可能表现重一点,个别麦田严重,这可能受冬春干旱影响。此外,北方麦田现已出现赤霉病的病穗,这与抽穗开花期下雨有关。
前述《方案》指出,预计小麦“三病一虫”发生面积4.7亿亩次。
具体来说,赤霉病在长江中下游、江淮、黄淮南部麦区呈大流行态势,条锈病在湖北大部、河南南部和甘肃南部偏重流行,纹枯病在江淮、黄淮麦区偏重发生,蚜虫在河南、山东、河北、山西等黄淮海麦区偏重至大发生。
业内人士指出,在部分地区、部分农田,确实出现小麦“白穗”情况。之所以今年情况较重,主要与多地不利天气有关。比如,3月,小麦正值返青期,黄淮海多个小麦种植区的降雨天气较多;4月上中旬,多地迎来断崖式降温和降雨;5月上旬,多地又迎来强降雨。这些天气容易导致田间病害的发生和传播。若田间高温高湿,又会加重危害。
王志敏提到,小麦灌浆期,如果根茎部暴发病害,导致水肥不能向上运输,整株小麦生长受阻,从而引起穗部发白,形成“白穗”。
根据地方调研情况,他表示,目前来看,“白穗”尚未完全表现出来,需再过几天才能了解实际发生情况。但总体预测,今年与常年一样,不会对产量造成很大影响。
由于“白穗”的发生是由病害造成,那么,在生产上应做好病害的针对性防治。王志敏称,特别是茎基腐病和赤霉病,主要靠防控,要在病菌侵染前打药预防。同时,在播种前,要做好种子处理。
从全球来看,“白穗”也并非我国独有。由于造成“白穗”的病害在全世界都有发生,农民也都是通过选育抗病品种、做好种子处理,以及采用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和化学方法进行预防和治理。
客观看待小麦青贮与秸秆焚烧
针对小麦“白穗”,有言论称,这与秸秆还田有关。今后的应对措施,一是小麦青贮,二是焚烧秸秆。
王志敏表示,个人网络言论缺乏常识或不负责任。小麦青贮不是应对“白穗”的措施,而且小麦作为主要的口粮作物,更不能提倡青贮。
值得关注的是,去年5月前后,部分地区出现“小麦青贮”,以及今年2月中下旬,部分地区出现小麦枯黄死苗的情况,均引发了舆论的发酵,并将小麦青贮、焚烧秸秆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值得注意的是,小麦青贮属于正常情况,只不过市场需求量有限。不过,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也首次提出,严防“割青毁粮”。同时,也提出大力发展青贮饲料,加快推进秸秆养畜。
既然“严防”,为何又要“大力发展”呢?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院长邢成举解释称,“严防”的是破坏粮食安全的违法、违规行为,比如毁麦开工。对于真正用于畜牧业发展的青贮饲料,自然要大力支持。不过,在基本农田上,不允许种植青贮饲料。同时,也要避免那些不种粮食而领取相关种粮综合补贴的违规行为。
九三学社湖北省委经济专委会副主任、华中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何可认为,青贮饲料属于饲料粮,饲料粮安全是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。大力发展青贮饲料,并不是鼓励“割青毁粮”,而是以大食物观为指导,根据各地资源禀赋,宜粮则粮、宜牧则牧,最终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、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。
关于秸秆还田,业内人士指出,秸秆还田本身没问题。如果秸秆还田不科学、秸秆处理不彻底的话,将不利于农业生产,带来农作物枯黄、死苗,以及病虫害。王志敏称,防治小麦“白穗”等病害,要靠综合性的农业管理和化学防治。秸秆是生物资源,应深翻还田培肥土壤或收集利用,秸秆焚烧不是防治病害的主要措施。
王汉(化名)是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的种粮大户,是一位种小麦、玉米的“老把式”。他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,秸秆还田是一个基础问题,连年的秸秆还田,如果还田方法不当,不能及时腐化,可能会出现多种问题。
比如,如果秸秆还田量过大或者不均匀,不但影响秸秆的分解速度,还会导致农作物秧苗出现根系悬空的“吊根”现象,从而吸收水分和营养艰难,容易出现枯黄、死苗现象。
与此同时,如果秸秆上生存大量虫卵,秸秆还田后,虫卵留在土壤空隙或秸秆根部,虫卵越冬至来年会造成虫害,从而增加农药使用量。
2022年9月,农业农村部发布《2022年秋收农作物秸秆科学还田指导意见》。以黄淮海地区为例,还田时病虫害较严重的地块,秸秆须收集离田并无害化处置。此外,玉米秸秆还田分为旋耕还田、深翻还田、深旋还田三种。
王汉说,之前都是焚烧秸秆,然而秸秆还田持续多年后,由于在地里常年积累,量已经很大,不能及时腐烂,如果再不旋耕、深翻土地的话,就会造成麦苗枯黄、死苗的情况。
从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角度,秸秆还田给农业丰收所带来的巨大压力,也引起地方政府的关注。今年2月20日,湖南省长沙市委、市政府正式印发“2023年长沙市委一号文件”。该文件提出“开展秸秆有序焚烧研究。”
鉴于秸秆还田会带来两大问题:秸秆禁烧行动,导致钻心虫越冬基数越来越大;秸秆粉碎后,其中携带的病菌、害虫虫卵并没有被消灭,反而进入土壤,从而能够顺利越冬,危害来年作物;以及农作物秸秆焚烧会带来一系列益处,如减少农作物病虫草害、起到一定降镉效果、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等,长沙市人大代表肖定建议,应重新认识、客观看待农作物秸秆焚烧、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。
Copyright © 2015-2022 华东创投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